(院系)江苏省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第19期培训班在我校开班
作者:胡亮 姚笛
编辑:刘庆斌
来源:外国语学院
浏览量:
时间:2025-03-13
3月7日至9日,江苏省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第19期培训班在我校求索楼报告厅开班。此次培训由江苏省高等学校外国语教学研究会、江苏省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培训基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主办,我校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全省各高校近200名青年外语教师线上线下参加培训。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丁红燕,江苏省高校外国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李霄翔,研究会秘书长、东南大学胡永辉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袁小明、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景婷,江苏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赵晶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黄新炎博士,宿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刘春水等参加开班式。开班式由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王纯磊主持。
丁红燕在欢迎辞中简要介绍了太阳成tyc33455ccwww的发展历程以及转制以来在人才招引、硕点申报、学科发展和新校区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她表示,培训会邀请了多位在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将带来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一次难得的AI融入外语教学的交流盛会。李霄翔、曾景婷、黄新炎分别致辞,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寄予厚望。现场还举行了江苏省“AI赋能外语学习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标志着我校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应用研究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培训期间,南京大学王海啸教授以“大语言模型在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中的应用实例”为主题,从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困惑出发,引出人工智能助力教学策略的思考,并以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为例,分享了与人工智能对话的过程,演示了常用AI提示词模式,展现了赋能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多种路径。
上海外国语大学黄芳教授从文化视角切入外语教师技术接受研究,巧妙地将文化因素纳入了技术接受的研究框架,打破了单纯从技术或教育层面探讨的局限,为外语教育技术的推广及有效应用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维度。她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师技术接受差异的剖析,揭示了技术与文化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为外语教师更好融入技术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
复旦大学郑咏滟教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的外语教学创新。她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为语言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潜力,但是也要关注内容真实性与安全性、刻板印象与文化偏见、意见多样性与创新性降低等关键争议。在此基础上,郑教授分享了AI深度参与的教学实践案例,包括如何挖掘大语言模型中的语言偏见和论文写作课堂实践,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主任冯莉围绕“AI在外语教材编写中的应用实践”展开讨论,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材编写中的创新应用,展示了如何通过AI技术优化教材内容,简化编辑流程,提升教材质量。她还介绍了外教社创建的WELearn,WETest,WEWrite,WEPublish等教学平台,呈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各个维度的应用探索。
浙江大学何文忠副教授主持了“人机混合式教育模式实操演练”工作坊。他阐述了AI对教育的全方位冲击,指出了AI在增效和赋能方面的作用,并列举了AI时代的必要生存技能。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何教授重点展示了常见AI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如教学课件制作、图片与视频生成等,以及大语言模型的本地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