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宿迁市“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首次研讨会召开
作者:周东虎
编辑:刘庆斌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量:
时间:2025-03-24
3月19日上午,“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首次联合研讨与备课活动在宿迁博物馆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姜强强、副院长唐献玲,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党委副书记、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张莉莉,宿迁市文广旅局副局长陈浩,宿迁市博物馆馆长高小亮参加研讨会。
姜强强介绍“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建设背景,强调通过博物馆与中小学、高校联动,聚焦文化传承,构建思政育人新场景,打破传统课堂边界,以文物为媒介、以历史为教材,打造“沉浸式”思政课育人新时空。他表示,可以通过“寻找最美文物”“对话文物”“学生讲解员实践”等特色活动,引导学生从宿迁博物馆及宿迁市的河道、酿酒文物解码地域文明,在参与中增强文化认同,可以通过课例开发、馆校协同等形式,推动思政教师跨学科协作,推动思政课程对外展示与交流。
张莉莉提出“同上一堂思政课”课程设计思路,以水为脉串联课程,实现学段衔接育人。她建议以宿迁“择水而居、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因水而美”的主线,分学段开发差异化课程:聚焦“水与古人类文明”的启蒙认知,探索“水与河工智慧”的实践应用,结合“水与生态发展”深化理论思辨。通过“同课异构”形式,实现知识层次螺旋上升,引导学生从具象感知到抽象思考,从实践片段到理性分析,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陈浩结合博物馆资源特色,就“同上一堂思政课”的打造提出思路。他建议深挖藏品育人价值,打造跨学科思政范式,课程设计紧扣宿迁博物馆藏文物,如中华第一灶、清代河工器具等,并融入大运河宿迁段、宿迁地区诚信故事、洪泽湖湿地、酿酒产业非遗技艺等地方特色元素,引领学生“三观”建设。
与会方将推进“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主题课程框架设计,通过文物实景教学、学生沉浸式学习等形式,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输入”向“实践输出”转型,构建“资源共享、学段衔接、知行合一”的育人新生态。


